進入十月以后,原本一路看漲的蔬菜價格好像遭遇了滑鐵盧,價格直接下跌。尤其是十月下旬以后,一直到現在,連續(xù)七周蔬菜價格都在下跌。
作為冬季菜品的主角大白菜,跌幅更是遭遇到了腰斬,達到了40%-60%,批發(fā)價從高峰時候的1快多,降到了現在的不足2角錢。有菜農說:真正的冬季還沒來,我們的心卻是比下雪了還要冰冷。
近蔬菜一直在掉價,掉價都掉到了農民的本錢里了,甚至很多農民看著大豐收的蔬菜直發(fā)愁,滿地的蔬菜,收也不是,不收也不是,太尷尬了。
記得在菜價高漲的時候,有些專家說過,菜價的高漲時因為蔬菜的中間轉運過程有點多,如果能“疏通和減掉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”,菜價高的問題就能解決了。
然而網上有人反駁了這個觀點:
首先,農民自己實現從田地到餐桌,也就是需要有中間商所需要所有設備和人員。比方說,收貨環(huán)節(jié),得有足夠的人手吧,有人力成本。那到達市場之后,需要有個倉庫流轉吧,有訂單的需要配送吧,沒有訂單的需要進入各級市場和超市吧。這里就不僅僅是需要人的問題了,連倉庫和車輛都必備。
這些人力,物流、倉庫,一點都不比中間商來的便宜。
所以,所謂的“去掉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”,無異于就是讓很多人在很多環(huán)節(jié)中做事,變成了幾個人從頭到尾做事。這成本可一點也沒少啊。
其次,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取消后,農民銷售的渠道將更加的單一,從而失去選擇權,所以被剝削的可能會更大。你想想,就靠那么一兩家直供商,低價時候壓你價沒商量,價格高的時候,繼續(xù)維持原價或者漲不了多少,農民又能找誰訴苦呢?
反正,總而言之一句話:不管有沒有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農民都苦!
蔬菜滯銷的重點不在銷售,而在于解決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
農業(yè)的根本癥結在于供求調節(jié)機制的滯后
市場需要什么,需要多少,何時需要等相關風險是農民根本無法預測的,他們只能依靠經驗、猜測、斷片的信息來決定今年的種植。但是造成的風險卻必須由他們來承擔。
農產品銷售的利潤保障是農民富裕的前提
農民在種植虧損后,必然帶來下一年的新的投入時,消極面對,使用便宜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,因為沒有錢而不得不采購可以賒欠的低價農資。
這種情況給假肥假農藥提供了存在空間,同時又造成了農資企業(yè)大量賒欠,增加了大量回收成本導致形成農民,零售商經銷商,生產廠三輸乃至多輸的怪圈。
一個國家想富裕,其根本取決于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,農民在經濟上不能實現富裕,那么這個國家的發(fā)展就沒有后勁,農民要富裕就必須保障他們的農產品銷售有穩(wěn)定的充足的利潤保障。
所以改變農民年年在種植上經常虧損的局面是整個國家提高發(fā)展后勁的一個核心問題。
借鑒日本經驗,將農民自主管理和國家政策管理相結合
如何去控制,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參考在此方面比較成熟的日本的經驗,利用類似日本農協(xié)這樣的全國性的農民自主管理和國家政策管理相結合的方法,同時結合大數據的資料,在全國范圍內來管理作物,起碼是經濟作物的品種,產量和大致銷售價格。
談了未來,咱們說說眼前:
2019年的蔬菜種植業(yè)會怎樣?菜農明年還有機會翻身嗎?蔬菜產業(yè)能否復蘇?
明年仍不太樂觀
明年蔬果總形勢會更糟!季節(jié)之間,品類之間,地區(qū)之間,消費市場之間,不同供應鏈之間,行情差距會加大,且差距持續(xù)周期縮至半月以內。
19年的行情也許會比今年還要差。究其原因,有以下幾點:
1、中國今年經濟低迷,又和美國打貿易戰(zhàn),國內大部分行業(yè)都不是很景氣,雖然蔬菜行業(yè)是基礎行業(yè),但是也會受到影響,明顯的例子,廣東東莞的工廠倒閉了三分之二以上,往年工廠消費蔬菜的量可是很大的,都是按車來算。
2、供大于求,尤其是局部地區(qū)。比如前幾年很火的寧夏菜心,每年夏季銷往廣東、深圳、香港等地都是幾十億的市場。那幾年做基地的老板都掙錢了,讓其他很多行業(yè)羨慕不已,這幾年進入蔬菜行業(yè)的大老板很多,香港的、臺灣的,或許其他搞房地產的,都投入幾千萬包地種菜,單是寧夏一年就增加幾十萬畝菜心面積。
預測要再經過2-3年的市場調控,等那些外行做農業(yè)虧得受不了了,蔬菜行業(yè)的市場會好點。
也有人認為今年的蔬菜行情低迷并不是一種壞事,太多人種植當季蔬菜,或者集中種植反季節(jié)蔬菜,直接導致供大于求,屬于不理性種植,跟風種植,盲目種植導致一段時間蔬菜價格持續(xù)走低。
經過市場的一次大洗牌,讓一部分抗打擊能力比較弱的人看清盲目種植的后果,清洗掉這部分人,是一件好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