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土壤有機質含量低,同時也是制約中國蘋果產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瓶頸問題之一。具體什么原因造成果園有機質含量下降呢?具體怎樣做才能讓果園地越種越肥呢?
一是黃河流域的土壤生物降解過程加劇了土壤貧瘠。中國東北地區(qū)無霜期短(120天左右),秋季很快進入有霜期,不利于微生物的降解活動,卻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維持;西北及渤海灣兩個蘋果優(yōu)勢產區(qū)均屬黃河流域,光照充足,降水適量,溫度適宜,無霜期較長(200~230天),這種生態(tài)條件雖然有利于優(yōu)質蘋果生產,但同樣有利于好氣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的降解(轉化為CO2而逸出土壤)。好氣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的降解效率高,如不及時向土壤補充有機物(肥),則加劇了土壤的貧瘠化。
二是農村有機肥源嚴重不足。隨著農村體制的改革,牲畜的飼養(yǎng)逐漸由家庭轉變?yōu)閷I(yè)大戶或企業(yè),可用于果園的農家肥嚴重不足。近幾年來,單就山東省來看,年產10萬噸以上的有機肥廠有10余家,遠遠不能滿足需求,同時還存在價格、質量等問題。
在當前有機肥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,要全面提高山東省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,必須遵循自然規(guī)律,讓全省果園的小草長起來,有效借助自然的力量培肥地力。
近年來,行內對土壤有機質含量重要性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,在山東、陜西及河北等蘋果主產區(qū)相繼進行了果園生草試驗,并初見成效,其中濟南軍區(qū)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(濟軍基地)和蓬萊園藝場的生草實踐具有典型性。